中国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问世:AI赋能高铁研发进入"秒级"时代 | 2025技术突破

本文阅读 4 分钟
首页 实时资讯 正文

2025年3月,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迎来重大技术突破——由中国中车主导研发的高速动车组空气动力学智能化仿真大模型在青岛正式问世。这一创新成果将传统需要数天的气动仿真计算缩短至10秒内完成,平均预测误差控制在8%以内,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研发正式迈入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时代。

一、技术突破:从"天级"到"秒级"的跨越

1. 核心技术创新

  • 采用优化的几何信息神经算子、傅里叶神经算子等AI算法
  • 基于中车20多年积累的仿真、试验历史数据训练模型
  • 适配国产算力资源,实现全流程自主可控

2. 性能指标对比

指标传统方法新仿真大模型提升幅度
计算时间数天10秒约10000倍
预测误差5-10%8%(目标5%)提升20%-50%
资源消耗超算中心普通服务器降低90%+

二、应用价值:重塑高铁研发流程

1. 设计效率革命

  • 研发人员可直接导入三维几何文件,10秒内获取气动阻力、表面压力等关键数据
  • 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并行优化多个设计方案
  • "复兴号"等车型的研发周期可从数月缩短至数周

2. 关键技术领域

  • 车头造型优化:快速评估不同头型的气动性能
  • 转向架设计:精确分析复杂区域的气流特性
  • 受电弓改进:降低噪音与能耗

三、研发背景与团队

1. 开发组织

  • 中国中车统一组织研发
  • 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和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
  • 基于中车"斫轮"大模型开发

2. 研发动因

  • 传统气动仿真依赖超算资源,成本高、周期长
  • 高铁设计迭代需求日益增长
  • 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战略需要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1. 对高铁产业的影响

  • 加速新车型研发迭代,提升市场响应速度
  • 降低研发成本,增强中国高铁国际竞争力
  • 推动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设计方法普及

2. 技术演进方向

  • 继续降低预测误差至5%以内
  • 扩展应用至磁悬浮等新型轨道交通
  • 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

3. 对AI产业的启示

  • 证明专业领域大模型的商业价值
  • 展示工业知识与AI融合的成功案例
  • 为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借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展开阅读全文 --
自建低成本生成式AI热潮来袭:2025年个人与中小企业如何参与? | 技术趋势分析
« 上一篇 03-28
王者荣耀服务器崩溃事件解析:2025年3月28日晚异常原因及影响 | 官方回应
下一篇 » 03-28